转:财新网关于城投公司拿地的分析报道
  • 分类:转摘
  • 发表:2021-12-09
  • 围观(3,164)
  • 评论(0)

  “在一般的土地招拍挂市场上,城投公司较少出现,它们通常只在市场非常低迷的时候出手,为地方财政托底。”广州房地产专家邓浩志告诉财新记者。

土地出让金对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小觑。据广发证券宏观分析师吴棋滢测算,土地出让金占地方广义财政收入的三至四成,占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比重高达约85%。超过四成的土地出让金将用于地方的基建项目。

“随着下半年土地市场走弱,城投拿地比例明显抬升。”广发证券发布于11月24日的研报称,在2021年上半年,全国30个省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城投企业拿地比例为9.2%,这一比例在7月至10月上升至13.5%。

多家机构指出,城投公司频频拿地,大多数是为地方财政“托底”。11月初,在南方某经济大省,5家本地国企和城投联手出资88亿元,拿下一宗商业用地。其中一家城投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财新,关于这块地如何开发,5家企业“并没有后续规划”。

“我们拿地是配合政府需要。地方财政没有钱了,他们急需入账一笔土地出让金用于政府周转。”该人士称,公司在2022年春节后以某种形式向政府“退地”,将是大概率事件。

华创证券发布于11月21日的研报指出,对于地方政府而言,城投公司参与拿地,一定程度缓冲了出让收入大幅减少的影响,充当了房企的职能。

“同时也应关注到,部分城投在拿地过程中,引发了土地空周转问题。”华创证券研报指出,城投拿下的部分土地,并未真实投入后续开发,而仅是被用于质押融资。该研报还称,部分地方政府向城投公司返还土地出让金,变相为城投公司注入土地资产,导致地方政府性基金虚增。

土地空周转现象值得警惕,它通常意味着城投公司的债务规模加大。华泰证券发布于11月22日的研报称,城投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来自政府端的回款和再融资。部分地方财政实力下滑,这将导致城投企业再融资走弱,流动性压力增大。

by:【财新网】(记者 王婧)

共有 0 条评论

Top